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笔者上篇文章《信用保证险的下个风口——信保系列谈之九》(“高声谈”公众号进门左转)中谈到,消费金融信贷市场供给侧改革蕴含大量结构性调整机会,而信保业务的牌照价值远未挖掘,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当前信保业务的很多操作尚处于初步阶段,典型特点是:展业靠渠道,风控较多依靠简单反担保,业务流程靠人工,与场景线对接在线下,保后几乎无管理,催收效果差。“批量展业+粗放管理”的发展模式遭遇挑战,导致行业发展进入盘整回调期

险企反思发展问题,市场呼吁模式升级,行业亟需进入2.0阶段。信保业务2.0的全貌如何?在此先卖个关子,后续分几期展开讨论。

信保业务的应有之意

市面上有种说法:随着助贷“断直连”的不断深入,助贷方通过与信保合作变相承担风险的合作模式的市场比例会进一步降低,银行等资方承担风险比例会进一步提升,因此,信保业务的消费贷市场发展空间将被压缩。

笔者并不认可这种观点

信保业务的本质是为信用(现实操作中更多的是为借贷信用)提供保险和保证,核心价值有三:一是风险分散承担,即具有同类风险的组织和个人通过承担一小部分的固定费用,实现风险损失在整体范围的分散与熨平。二是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对被保险人来说,在保险公司出具保单一刻起,即实现了约定风险的对外转移,未来或有风险引发的损失也由保险公司承担,从微观角度看有效保证了被保险人生产或生活的正常持续,从宏观角度看保证了社会生产生活稳定。三是风险规避与管理。具体是指保险公司在保单生成后通过专业经验与主动管理风险,可以提高保险义务人的行为安全性,减少风险发生几率,降低风险损失程度。

上述说法中信保业务只是扮演通道角色(现实中确也大多如此),风险则通过保证金或协议约定方式由助贷机构承担,虽然合作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保证险的风险缓释方式包括抵押及反担保),但并未发挥信保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同样不是监管的鼓励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保险机构是否在认真做信用风险的全流程管控(风控逻辑应回归至对保险义务人信用风险的评估、定价、过程管理和催收减损等,不能够以单纯反担保方式进行兜底),否则信保便沦为毫无意义的通道业务,徒增社会借贷成本,并成为增加系统性风险的帮凶。这种通道业务不具备价值,与影子银行信托通道一样,最终将被叫停。

线上信贷技术与银行功能模块化输出

从2012年起,以线上信贷为主要形态的国内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银行个贷和消费金融业务产生了颠覆式影响。线上信贷技术如何改变了传统个人消费金融方式,从而造就了行业的蓬勃发展?这要通过回顾互联网信贷的发展历史探索究竟。

我们认为至少有四条发展轴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互联网信贷的发展,相关动能储备最早可以溯源至2000年。我们将四条发展轴的大事件及相互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中国互联网信贷发展路线图》,见下图:

首先最底层因素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广大用户愈发依赖手机带来的充分信息共享。尤其是2013年iphone手机引入中国后,进一步改善手机操作界面和客户体验,用户逐渐习惯通过手机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类问题,互联网信贷与各类线上信息服务一样,具有了移动服务的基础设施与快速增长的客户群体。

其次是三方支付行业的破局与发展。最早在1999年我国第一家支付公司成立,至2005年快钱上线开启独立支付服务模式,行业通过三年摸索终于在2008年进入到银行卡收单市场,打磨出了线上线下综合电子支付模式,找准了行业发展赛道。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了支付业务模式,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为行业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的同时点燃了牌照价值和发展引擎。到2013年,支付宝用户突破1亿户;2015年微信红包通过春晚红遍大江南北,三方支付市场(主要指C端)双寡头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我国的支付创新支持了社会资金融通,极大刺激并反向推动了银行支付汇款业务这一最重要职能的转变与发展,不仅拼凑起线上信贷流程“拼图游戏”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生意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促进创造了中国“新四大发明”奇迹。

银行功能的模块化输出为其它市场主体参与到信贷流程中创造便利。严格来说,2005年以前所有的信贷流程全部是由银行独立完成的,而当年发生的两个独立事件标志着银行功能的分化:一是快钱推出独立支付服务模式,实际上具备了银行的资金汇划功能,银行支付功能分化二是央行决定在四川、贵州、山西、陕西四省组织开展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标志着银行以外其它民营组织都有可能从事放贷工作,银行放贷功能分化

随后的2006年,我国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上线,任意一家企业均可以无门槛吸收公众存款,从而具备了银行吸储功能,银行吸储功能分化。当然随着2019年P2P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吸储重又回到银行专营。

另一个重要年份是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将个人银行账户分为Ⅰ、Ⅱ、Ⅲ三类账户,大幅提高了个人线上开立账户的便捷性,线上信贷最后一块制度约束随之打开。以此为基础,银行与支付公司设计并备案了诸多线上账户体系架构和资金汇总、清分、对账管理服务,广泛输出至商业交易场景,极大促进了商业交易资金支付与清算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并为资金的闭环运行创造条件。

回顾银行业近20年互联网创新业务发展历程,从最早1999年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推出网上银行服务至今,银行业经历了从主动求变到市场倒逼变革的转换过程。尤其是近10年,伴随互联网公司、支付公司、P2P公司、小贷公司、消金公司等多类支付与信贷新势力的加入,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逐渐由直接服务转变为间接服务,银行的账户开立、资金汇划、放贷、增信等核心功能在这些机构的激烈创新竞争下遭遇巨大挑战,直到2019年以后金融监管部门加强无差别监管后方才得以缓解。

无论如何,银行功能模块化输出与分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以致市场前沿提出并尝试开放银行4.0计划,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SDK、H5等)向第三方机构提供支付与清算、信贷、存款、理财、账户、风控、增信等功能服务,共享客户银行账户和交易数据,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赢,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

最后强调三个因素的积极作用,对线上信贷发展同样重要但往往被人忽视:一是2004年8月颁布的《电子签名法》,为线上交易和电子签约扫清了法律障碍。二是2009年2月颁布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开辟并规范了CA认证行业,同时为线上签约提供了客观公证的认证服务,确保了线上签约的可信任性、可溯性和唯一性,为线上交易和电子签约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刨除P2P的负面作用与影响,其脸识别、线上身份鉴权、CA认证签约、线上量化风控等一众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丰沃土壤和试验场,同时极大推动了三方大数据市场的发展,这些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线上信贷发展“拼图”。

综上分析,线上信贷技术的成熟与发展过程中三个问题的解决最为关键:

l 一是银行支付能力的对外输出和三方支付行业的创新发展极大便利了线上收付款;

l 二是央行对个人银行账户的放开与分级管理使线上开户成为现实,客户不用再赴银行网点亲见亲签开户,线上信贷便捷性和客户体验大幅提高,交易和资金管理实现线上化、自动化;

l 三是个人信息市场的自由发展以及早期以Capital One为代表的大数据量化风控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人工线下尽调、逐级审批的风控方式,其高效处理方式解决了信贷审批效率的瓶颈问题,集中批量、自动化线上的审批效果得以验证。

自此,个人线上消费贷款业务实现了线上闭环,市场规模快速突破万亿。由于所有环节均可以在线上完成,银行机构线下的、人工审核的个人消费贷业务模式遭遇较大挑战。为适应新变化,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纷纷成立直销银行、线上消金直营团队,通过盘活自有客户流量或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方式开展线上信贷业务。经过十余年实践验证,个人线上信贷技术日臻成熟,线上信贷全流程、完全线上化操作已成为市场主流,为信保机构的个人线上消费信贷产品设计提供了参照样板。

信保业的机会

线上信贷的发展历程,是银行账户开立、资金汇划、放贷、增信、理财等领域监管放开,专营机构不断创新形成单独市场领域的历程,同时也是银行或被动、或主动将相关功能进行模块化输出的过程。正是由于引入了这些专营机构的创新和竞争,通过推动细分市场发展变革进而带动了我国银行业甚至金融业的整体发展。

上述过程中,信保业务同样拥有独属自己的发展机会和赛道——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买断运营和管理市场,通俗讲是可以开展风险兜底业务的市场。该行业也是特许经营,同业机构有银行和担保公司。该市场所承载的增信和信用评估功能模块,与流量、资金一同构成线上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信保机构能够在该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通过创新引领带动细分行业发展,则完全可以由此切入甚至带动线上信贷的进一步发展。不同行业(如中小微企业贷款)、不同地域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控手段的创新发展,正是线上信贷下阶段发展的重点突破口。

然而正如导言所说,我国信保行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信用评估和管理水平尚未达到银行的平均水平,至于最先进的大数据风控、线上风控、量化风控及其它新科技风控技术更是很少应用。但换个角度看,在信贷供给侧改革的其它功能模块已经步入深水期和内卷期的今天,信保牌照尚未被挖掘出来的价值空间不正是行业发展的新增量么?据笔者了解,信保行业在去年步入阵痛期、调整期后,普遍在进行反思和再起步准备,信保行业即将迎来2.0发展阶段。

话题:



0

推荐

高声谈

高声谈

75篇文章 3分钟前更新

保险信贷人,现任职国有保险公司,长期关注信保业务和金融科技。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