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用保证险一大悬案看监管的历史变迁

我国关于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官方提法最早出现于我国第一部保险合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之中。该条例是国务院于1983年9月1日颁布的,其中第二条明确:“本条例所指的财产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以财产或利益为保险标的的各种保险。”该条例中,保证保险是与信用保险并列的险种,与其它传统财产险种一起共同构成财产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条规定:“财产保险的...
我国关于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官方提法最早出现于我国第一部保险合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之中。该条例是国务院于1983年9月1日颁布的,其中第二条明确:“本条例所指的财产保险,包括财产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以财产或利益为保险标的的各种保险。”该条例中,保证保险是与信用保险并列的险种,与其它传统财产险种一起共同构成财产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条规定:“财产保险的...
保证保险自诞生之初便拥有其独特性。
传统财产险种只包含两方当事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当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即按照合同约定对被保险人进行赔付。
由于无论信用保险还是保证保险,其均以信用为保险标的。而基础的信用合同又涉及履约义务人和权利人,因此,保证保险涉及三方当事人:履约权利人同时为被保险人,义务人同为投保人。
除此以外,保证保险还有诸如“保险事故不是客观的、不确定的、偶发的”...
众所周知,中国保险业是舶来品,信用保证保险同样不例外。
据笔者考证,我国的信用险和保证险最早是因改革开放之后涉外出口应收、出口货物运输、远洋船舶安全等风险倒逼,为与国外保险市场机制挂钩而引入的。
我国信用险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当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部分分公司已开始零星开展了上述业务。而后的1988年,为鼓励和支持机电产品扩大出口,国家出台《关于机电产品出口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建立...
早在去年年中,笔者写过一篇我国信保行业分析的文章《我国信用保证险的现状——信保系列谈之二》(高声谈公众号进门右转)。一年以来,中国信保业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行业发展趋势如何呢?此番再行深入分析一下。
行业似乎迎来“至暗时刻”
2021年,我国信保行业整体保费收入实现725亿元,较2020年的1044亿元少收319亿元,环比下降30.5%。其中,信用险收入203.85亿元,环比增加3.42亿元,连续三年稳步增长;导致整体保费下...
在2020年李佳琪、薇娅彻底点燃了直播带货行业后,历经2年多发展,视频直播俨然成为零售行业的“标配”,甚至成为某些行业转型发展的“救命稻草”。
视频直播到底有何魔力?能够成为零售企业积极拥抱的营销工具。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们对这个原因进行过分析。
按照笔者零售价值漏斗模型,视频直播成为必然趋势的原因有三:一是具有更高的信息密度,二是双向交互体验感官更好,三是优质内容和算法推荐刺激消费欲望。对详细分析感...
如此既可以吸引客户的眼球,又能合理的变现。由此,精选、严选成为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最成功的运营方式,以“打价格”或保证品质为特色的网红大V成为平台和客户都喜爱的商家。这其实是利用了客户对极致性价比商品的喜爱从而获得了客户的眼球,而获得眼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搞笑、共情、猎奇、观看大牛、学习、小姐姐跳舞等等。眼球就是客户的关注和兴趣点。
除非商家可以将销售行为与吸引客户的眼球无缝地衔接起来,否则,摆在面...
笔者曾在《视频直播的价值内核》一文中创新提出了新零售的“价值漏斗模型”(见下图):消费者从漫无目的的网上行为开始,至完成下单,整个流程存在若干个影响决策的关键环节,从转化看呈现漏斗形态。这些环节包括:
商品信息搜索和展示——购买意愿激发与匹配——对比选择。其实,影响购买决策的点远远不止这些,至少还包括了厂家的宣传力度、物流的时间和成本、支付的便捷性及效率等。这些点均指向影响销售决策的显性或隐性成本...
笔者在《流量的进化》、《视频直播的价值内核》文章中深入挖掘了视频直播替代静态页面的核心原因,由于视频直播具有信息密度更高、交互性更好、主播信任导致对比选择成本低等原因,因此成为当前流量的主要形态。
上述转变使得运营视频/直播对有意进行流量运营的金融机构来说成为了一个必选题,尤其对已经完成初步数字化改造的银行和以营销驱动的保险公司更是如此。
选择适合的私域运营工具
当前的流量运营工具处于多...
当下之金融业,头流合作、私域流量运营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提及,线上流量运营俨然成为一门显学,以致于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纷纷成立相关团队,希望打通线上业务增长通道,寻找业务增长第二曲线。
01 背景原因
如同十年前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颠覆一样,此次举措同样是被动的。经过十余年转型适应,我国多数金融机构基本完成了业务的线上化改造(当然主要集中在零售领域),实现了客户线上操作对线下操作的替代。转型之初,线上化的...
该问写于去年底,此次补发补充了2021年部分数据……
我国信保业务虽然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从萌芽至今只是40个年头),但依托于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进入到2011年以来,随着线上消费金融和互联网信贷市场崛起,在线上开户、支付及大数据风控等金融科技技术和基础设施加持下,我国融资性保证险业务进入爆发增长期,带动我国增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信用保险市场之一。
但与此同时,保险公司整体信用风险管...
在我国移动互联盛行之当下,客户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信息获取路径等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如果“点点手指”就能完成整个交易,谁还愿意上门、到店、排队,费时又费力呢?
于是,银行焦虑地发现,虽然线下交易或主动、或被动移到了线上,但是自营APP、公众号等线上产品并未承接多少比例,反而是外流到头部互联网平台搭建的“线上超市”之中,只能通过线上超市间接触达客户。银行迫切地需要从公域引流,扩大运营自己的私域流...
流量源起:互联网对生活习惯及零售商业的重构
笔者曾在文章《新零售的商业本质:流量与变现》(公众号进门右转)中分析过:自古以来,商业的本质未变,互联网只是将客户的来访与商品的售卖变现分离开来。这一变化重构了零售市场:互联网企业通过更便捷的服务获得了直接面客的机会,隔断了传统商品、服务提供商与客户的直接联系,情况好一些的传统供应商需要通过互联网企业完成销售,但势必让渡利润(如银行、保险等牌照企业);...
信用保证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信用,对信用的评估能力建设是信用保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与国外不同,我国的银行业发展速度一直快于保险行业。笔者曾在文章《信保业务2.0:客群定位及价格管理——信保系列谈之十七》中主观分析过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二是人性及对待风险的看法不同,三是商业契约精神和法治完善程度不同。
以上原因导致中国人对保险的需求刚性远弱于对存款与理财、支付与信贷等银行基础业务,在与...
信用保证保险可以分为融资性和非融资性两大类,在我国,融资性信用保证险的保费收入和保额均占取行业绝大部分。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由于承担了信贷全流程中的增信和风险承担或缓释环节,必须绑定放贷资质方能形成放贷闭环,因此,选择合适、适配的放贷机构(也称为放贷资方)是融资性信用保证机构主动开展业务的必修课。
保持敏感的市场触角
有风控能力的资方始终是稀缺的,总有对某一领域感兴趣但缺少风控能力的低成本资方...
金融行业的隐私计算应用,在经历了去年底的繁华与喧闹后,逐渐进入到体现实用价值的理性发展阶段。我们看到,行业落地案例均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特性,而其中最为主要、也是占比最高的用途指向是:更安全、更合规地将外部合规数据价值引入到金融机构之中。隐私计算技术,也愈发趋近“数据价值传递的基础设施”这一本质。
笔者系列文章曾经介绍过金融机构如何选择隐私计算公司与技术,如何设计技术框架,讨论过不同场景下的合...
自《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11月1日颁布以来,经过半年时间消化与整顿,市场恐慌情绪逐渐平息下来,数据全生命周期合规管理、隐私计算等针对性解决方案已初具雏形,细分行业发展步入正轨;原有三方数据市场已基本出清完毕,在巨大需求倒逼下,市场呼吁更多合规数据源和合法交易方式的出现。
在此背景下,数据要素交易迅速出圈,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始关注、探索运用新型数据交易机制激活存量数据价值,进而重构数...
以融资性信用保证险为主体的信保行业自2017年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我国互联网消费贷和汽车金融市场的快速崛起(详见《我国信用保证险的现状——信保系列谈之二》,高声谈公众号进门右转),以融资信用为投保标的的信保机构通过为次级客户提供增信参与到信贷产业链条中,提高了信贷、保险的普惠性。
当前,信保业务的风控手段与信贷业务的高度一致,因此,对新形势下互联网信贷业务的风险理解与风控能力掌握,应是信保机构的基础能...
现实中,隐私计算在落地金融业时避免不了遇到一大困扰——《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边界问题:一方面,涉及信用评估类的数据必须从征信持牌机构获取,而征信机构的数据是通过API明文传输的,短期内没有隐私计算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鼓励金融机构使用隐私计算技术,去年以来落地的很多案例是通过隐私计算引入三方数据价值增加了风控模型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逻辑关系如下:根据《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